1)第二百六十一章 华清京畿条约(五)_穿越之海权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草原划分草场是一个非常繁重的工作,首先要确定各个部落之间的边界在哪里,任何的越界行为都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这些事都需要从承天府派来的畜牧业技术员的耐心工作,这些由郑经亲手培养出来的技术员,掌握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农牧业技术。

  他们的到来就是要在辽西这一片草原上打造一个不同与以往草原游牧方式的畜牧业基地。通过草场轮牧,以及牧草种植,人工圈养等各种养殖方式都要进行试验。

  与此同时,华夏方面开始在大城子大兴土木,一方面在这里修建军事堡垒以应对有可能遭到的草原各部的攻击,一方面在大城子兴建榷场,与各个部落的牧民在这里开展互市。

  一旦这个互市的市镇发展起来,一定能够辐射周边的各个草原部落,四周的牛羊、土产都会汇聚于此,而且这里距离锦州并不远。只有不到三百里,只要从锦州向大城子修一条高等级的公路,便能将这里牢牢地掌握在华夏手中。

  在郑经的设想中,长城之外的土地不会种植一粒粮食(这里的长城指的是辽东长城以内,而不是后世所指的长城之内。辽东长城一直修建到铁岭卫,这些明长城在后金占据辽东之后逐步拆除,后世已经很少看到辽东的长城。),即使是适宜耕种的土地也应该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

  大力发展畜牧业才能让华夏百姓实现肉类自由,不然就算是靠着红薯、玉米的培育成功,勉强增加了人口,人口的基本身体条件也不达标。

  当然这些长远的计划,需要一步步实现,眼下最主要的是能够在牧民中间获得信任,让牧民真切感受到华夏的官府是真心对待他们的。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是牧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才是最好的同化工具,随着牧民的孩子都送到了学堂读书,两三代人过去,各个民族之间互相融合之后,谁还在意谁的祖先是哪个部族。

  谢永常拿下大城子之后,便不在继续向西推进,而是掉头向南打通与山海关守军的联系,将关外这些土地全部通过原本就有的火路墩等军事建筑串联起来。

  将原本荒废的烽火台再次启用,确保各地有军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

  在这一片区域未得到巩固消化之前,华夏军队暂时并没有向前扩张的打算,军事行动到这个时候就已经结束,剩下的就是防守与建设。

  结束了第一阶段的草原攻略,华夏军队开始在已经控制的各个草原部落里张贴出招兵告示,给出的军饷待遇,吸引了大批的牧民青年前来报名参军。

  甚至一些牧民青年是自己牵着自己的马来参军,招兵告示贴出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谢永常就招到了两千多名合格的骑兵士兵,顺便连骑兵的马匹都配齐了。

  这些新兵进入锦

  请收藏:https://m.bqgp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