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3 《科学》初稿完成,魏兴思的提议(求订阅)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篇。

  不过都是短评类型的,许秋并没有看到近些年有机光伏领域实验工作类型的《自然》或《科学》文章发表。

  《自然》大子刊的数量有八篇。

  一方面,叠层器件发表在《自然》大子刊上的工作还是蛮多的,有六篇。

  另一方面,也包括徐正宏之前IDTBR材料的《自然·材料》,以及自己刚刚发表的《自然·能源》。

  NC有四篇,包括自己课题组的一篇,徐正宏的一篇,还有国外两个课题组发表的两篇。

  自己课题组的那篇NC,许秋引用的是学妹的那篇H43给体材料的工作,没有引用自己3D-PDI的那篇。

  毕竟学妹那篇做宽带隙给体的,还算研究领域相关,自己的那篇是做PDI的,研究领域八竿子打不着,引用过来就有些吃相过于难看了。

  剩下的不到20篇参考文献,基本上都是AM级别的文章。

  所有引用的参考文献,都是许秋精挑细选的一区文章,没有一篇是二区。

  在引用过程中,许秋尽量做到除了自己课题组外,其他相关领域的课题组雨露均沾。

  这也是科研圈的潜规则。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发表一篇文章的时候,尤其是高质量的文章,引用的参考文献要覆盖细分领域下尽量多的研究者。

  不然,说不定你的文章就到人家手里了,对方扫一眼参考文献,看到你都不引用我的文章,就直接无脑拒你……

  而且,客观来讲,也确实应该把所有相关的研究者的工作都引用上。

  因为,在做一项工作的时候,肯定是要阅读大量这个领域文章的。

  而读完了别人的文章后,在设计实验,或者写文章的时候,或多或少就会用到其他人的想法,有时候可能自己都不知道。

  别人看似没有帮你什么,但其实你已经是站在了其他人的肩膀上。

  从道义上来讲,也得感谢一下别人的贡献。

  那怎么感谢呢?引用他们的文章。

  在参考文献之后,就是顶级期刊都要列明的作者具体贡献。

  许秋就按照每个人实际的贡献进行了标注。

  至于学妹,她和学姐一样,之后让她们都去帮忙改改最终版的文章就是了。

  完成了《科学》文章初稿,许秋将它拷贝到U盘中,前往218找魏兴思汇报。

  魏兴思收到消息,满脸喜色的从许秋的手中接过U盘,说道:“蛮快的嘛,快来给我看看。”

  因为只有2500字,篇幅比较短小,所以魏兴思选择一次性读完。

  大约十分钟后,魏兴思阅读完毕,他长呼了一口气,说道:“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现在看你的文章我都不用改了……”

  顿了顿,魏兴思继续说道:“工作上就差效率了,16%……我们应该可以做到吧。”

  许秋斟酌了一番,点点头说道:“大概率是可

  请收藏:https://m.bqgp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