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7 拿了十几个诺贝尔奖(求订阅)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都是庸人,都在划水,或是充当着背景板,或是干着没有太多意义的重复劳动。

  虽然都在说创新,但创新的难度大家都是明白的。

  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微改一改,有所提高就不错了,大多数打着创新的口号,结果越创新,性能反而越差。

  当然,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

  投入资源在庸人上虽然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但却能保证持续产出的精英。

  毕竟庸人和精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说不定哪天某个庸人就转化为精英了呢。

  一区顶刊的文章阅读完毕,许秋开始浏览弱一区的文章,也就是JMCA、CM、Adv.Sci.这个档次的文章。

  开始的几篇文献没太大的收获,都和许秋正在做的领域相关性不大。

  比如还有老外依然坚持做P3HT:PCBM这样十年前的体系。

  说起这个,国内的研究者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追逐热点,哪里热门,哪里好发文章,就喜欢一窝蜂的涌过去,集体抱团。

  对于小课题组来说,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就像钙钛矿领域刚火起来没多久,国内做钙钛矿的组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

  而国外的一些课题组,他们喜欢深耕一个领域,十几年、几十年都不更改方向。

  如果只从科研本身来说,长期下来不轻易更换方向肯定是更容易取得突破的。

  但是也很容易想象,在取得突破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长时间无法产出成果的窘境。

  比如,连续五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成果,发不了像样的SCI文章,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要是这样的教授放在国内,基本就凉凉了,学生看你没成果,就不会主动找过来,自己去招也招不到好生源,国家见你没成果,自然科学基金也不给你批,就没有科研经费,同行或许不会奚落你,但肯定会把你当做一个边缘人物,不闻不问。

  既没有经费,又没有学生,还没有SCI学术成果,如果当初是签的非升即走的岗位,学校院系可能会直接让你滚蛋,如果是正式编制,可能会在其他地方缩减你的资源,比如减少实验室的面积,像这次江弯搬家,要是一没钱二没文章,就只能拿保底的实验室,一间40-70平的实验室。

  而国外,比如霓虹国、漂亮国教授都是终身制的,对教授们来说比较有保障,就算没有成果,基本的支持还是到位的,至少能让你延续当前的研究。

  当然,这种终身制确实有很多弊端,比如会斩断年轻人的上升通道。

  不过,在客观上也让获得终身教职的人可以安心科研,不用考虑一时无法产出成果而面临的各种破事。

  像隔壁的霓虹国,在2001年以前,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有9位,为了改变现状,他们推出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并表示这个计划可以让霓虹国在50年内拿到30个诺贝尔奖。

  然后接下来的几年,霓虹国平均一年拿一个诺奖,十几年拿了十几个诺奖……

  这种情况,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终身制教职,让他们可以不轻易更换研究方向,不盲目追逐热点,抓住一个方面去探索,这肯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或许这也是国内开始深化科研圈子改革的一大原因吧,现有的制度确实存在很大的弊病。

  许秋继续翻看文献。

  这时,他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一篇JMCA文章,有人居然开发了一种叫做ITIC2的材料。

  PS:大家情人节快乐哈,单身的祝早日脱单,非单身的……嗯,应该没时间看小说吧。

  请收藏:https://m.bqgp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