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8章 后续的小事情(下)_胜诉才是正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爱丽丝·康尼丝的父母从案件结束后收到收到一张一千美元的银行本票,不记名不挂失,任何持有者可以随时去银行提现。

  随着支票一起寄过来的还有一封信,信中表示,今后每月老两口都会收到一千美元,直到他们生命终结,信后并无落款。

  两位老人对于这笔钱的处理意见非常一致,他们明确表示拒绝。

  之后,康尼丝夫妇召开了一次记者招待会,明确而郑重通借助媒体向全世界展示了他们的处理方式,两位头发雪白的老人当着媒体的面将支票撕碎,发誓“哪怕今生贫困至死,也绝对不碰这钱。”

  “我们要让有些人永远背负着罪恶感,直到他下地狱!”

  “钱也许可以在合众国买到所谓的‘公正’,但当犹太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可以虔诚的跪在主的脚下请求接纳。”

  “而某些人的金币会永远坠在他身上,将他死死的压在地狱最热的那个角落,烈火会把黄金融化,流进他那张灵活的嘴巴里,那根同样灵巧的舌头再怎么搅动也无法阻止,滚烫的黄金一滴一滴的填满他贪婪的胃口,永无止境!”

  ……

  九月还没正式开学,但《耶鲁法学评论》的编辑部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为了和《哈佛法学评论》较劲,学生编辑们在工作是从来不敢怠慢,兢兢业业的维持着这本“学生”刊物的专业性与高水准。

  九月第一期上,破天荒的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是新任编辑(实际尚未到任)的二年级新生爱德华·杨。

  这篇名为《正义女神为何蒙着双眼》的文章,与其说是正经法理学评论和探讨,倒不如说更偏向于抒情向的散文。

  为此编辑部对是否发表此文存在分歧,可最终还是决定全文刊发一字不改,原因固然是因为爱德华作为法学院的学生亲自操刀了这场官司,这是耶鲁的光荣;同时乔治·达菲先生之前的那封推荐信也起了很大作用。

  “桑托到低是不是英雄?”

  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随后作者表示自己也非常迷茫,相对于被人广泛同情的谢尔顿-固然他是制作炸弹的恐怖分子,但他身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人性闪光点,比如对宗教的虔诚-跑到教堂忏悔;对友谊的珍视-不愿意当庭指证同案犯。

  这些亮点恰恰是米国文化与传统中最值得珍视的部分。

  而阿诺德法官则是被媒体和群众斥责为恶人,因为媒体偏好的缘故,他在法庭上最后那段话,并没有被广泛披露,即便是有些小报刊登了,也会惹来众怒,“那个恶棍法官分明是在消费死者!”随之而来的就是“合众国法律耻辱的标志”“俄国间谍混入司法界的象征”等等让人啼笑皆非的大帽子。

  在民众的眼里,谢尔顿和阿诺德法官的口碑与身份是成

  请收藏:https://m.bqgp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